名家觀點》兩岸三地的「綠能」合作

【經濟日報╱陳自創】 2009.04.16

近年來,全球盛行「節能環保」風氣,在「綠能」(Green Energy)概念下,太陽能產業成為最有潛力、最具市場優勢的明星產業。日前,北京「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受邀訪台,參加兩岸第一屆「光電產業交流會」,這是繼3月20日香港科學園區成立全球罕見的「薄膜光電研發中心」後,又一件值得兩岸三地產官學界重視的綠能大事。

張國寶向台灣業界表示,大陸已投資人民幣50億元建設太陽能光電電站,未來,還將在西部地區建設大型光電電廠。

針對兩岸技術合作,他提出四點建議:一、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光電產業技術;二、兩岸優勢互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以台灣的技術結合大陸的資源,大幅降低產品的製造成本;三、完善政策措施,啟動大陸內需光電市場;四、拓展合作領域,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

光電電站是指以晶矽或薄膜(非晶矽)模組(Module)通過方陣,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站,按其運行模式分為獨立電站及併網(On Grid)電站。

一般而言,少於100MW(百萬瓦)規模者,稱為電站;大於100MW規模的稱為電廠。

併網電站(廠)不僅是光電進入「規模化」及「商業化」的發展方向,更是全球推動「節能環保」輔助電力(成為電力工業支柱之一)的主流趨勢。

其實,早在張國寶訪台前,中港兩地已先展開「深港創新圈」的新能源產業計畫,引進美國知名企業─杜邦(DuPont)公司於香港科學園區設立全球薄膜(非晶矽)光電研發中心,另在深圳地區設廠投產,總投資金額達5億美元。

香港科學園區認為,兩岸發展太陽能電池(Cell)的製造(代工),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定的產銷規模,但在電池組裝而成的模組製程或集結眾多模組而形成的系統(System)設計,則甚少研發及銷售,對香港而言,趁勢「卡位」以聯動兩岸產業鏈,正是發展「科技香港」的大好時機。

據悉,一旦大陸啟動「綠能」產業市場,將優先推動光電電站(廠)項目,除可創造人民幣千兆元的內需產值外,也能增加數百萬就業機會,更能提升「節能環保」效益。

以100MW規模的薄膜光電電廠為例,一旦建成,每年可發電36,500萬度,相當於一座100MW火力(煤)電廠的全年發電量,每年可節省燃煤約11.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9.3萬噸。

為兼顧經濟發展及「節能環保」需要,北京「發改委」正循序推動光電電站(廠)的示範項目,其中包括陸續批出如0.255MW的內蒙古鄂爾多斯、1MW的上海市崇明島、10MW的甘肅敦煌、及1,000MW的青海柴達木盆地等光電電廠,每一電站(廠)建成後的可用電量,全由當地電網企業收購,其中差價再由政府以「綠能」電價附加予以補貼,約每度電(千瓦/小時)補助人民幣4元。

發展「綠能」產業,實有其市場價值,除受長期以來眾所周知的能源價格及供求政治影響之外,尚包括兩項重要意義。

其一,太陽能產業占全球能源總產量比重已達1%的臨界點,且近三、四年來皆呈40%以上的高速成長;其二,太陽能(模組)製程技術已有階段性的突破,在某些日照充足地區,大規模裝置及運用的成本效益已能逐漸接近火力(煤、石油)發電,達到所謂「市電等價」(Grid Parity)門檻,其產業規模、經濟性及市場化程度,也能逐年增高,預計2020年前,太陽能(尤指薄膜光電)技術將普遍具有市場競爭力,2020年後更將逐步成為主導能源。

總言之,太陽能光電產業,已被認為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能」產業之一,具有安全可靠、無噪音、無汙染、能量隨處可見、不受地域限制、無需消耗燃料、建廠周期短、無需架設輸電線路、且能與建築物結合等優點,值得兩岸三地共同合作,力爭幾年內晉升為與日本、歐洲及美國等全球「前三大」同等地位的「綠能」光電產品應用區域,為善盡全球「環保節能」共同責任,做出應有的努力及貢獻。

(作者是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董事)

【2009/04/16 經濟日報】

反核者:地震多不應發展核能

〔記者劉力仁、曾慧雯、陳信升、黃宣弼/台北報導〕

全國能源會議昨揭幕,場外有環保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十多個民間團體集結抗議,喊出「核電不是巧克力」、「課徵碳稅別跳票」口號,批評全國能源會議變調為推銷核能發電。環保團體表示,如果「發展核能」等字樣出現在共同結論中,將有大動作抗爭。

全國能源會議昨天第一場分組會議,進入內容討論後,就成為擁核、反核主要戰場。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核電原料鈾礦全球僅剩四、五十年的使用量,這代表核能並非永續能源,加上台灣斷層密佈,地震頻仍,並不適合發展核能發電。

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副教授申永順發言指出,台灣應該發展核能發電,並非因為核能發電現在成本較低,而是因核電在電力使用上有適當佔比時,長期有助電價穩定。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則表示,核四未來每度發電至少新台幣五元;全球兩百多國,僅三十一國使用核電。她直言批評,有人稱核電很便宜,是個大謊言。

場外環保聯盟會長王俊秀強調,不能接受大會還沒開,就已經出現「核能是低碳、乾淨能源」的結論。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會議中只看到執政團隊不但堅持繼續興建火力發電廠,甚至要重啟核能計畫,排擠再生能源廠商出走,例如德商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的撤資。

國光石化、六輕環評若過 降排碳量跳票

此外,政府規劃在明年初通過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環評,然而依據推估,國光石化一、二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一千四百噸左右,若六輕五期通過,日煉油量增加十八萬桶,則馬英九總統宣示要在二○二五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二○○○年水準的承諾,也將跳票。

中國經濟研究院長蕭代基指出,台灣由於國際貿易競爭力考量,長期採取低能源價格政策,導致我國GDP(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較德國、日本及南韓為低,但人均能源消費量卻偏高,政府未來新增重大投資應該以綠色能源產業及非能源密集產業為優先。

麥克‧諾貝爾:台灣適合太陽能發電

〔記者曾慧雯、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綜合報導〕 自由電子報

諾貝爾慈善基金會主席麥克.諾貝爾博士表示,替代能源供給量少,仍須持續尋求可以馬上執行且奏效的能源解決之道,而台灣已具備既有基礎,最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

諾貝爾表示,傳統能源雖然價格較低廉,但卻對環境有顯著的不良影響,例如煤炭就是造成龐大污染的罪魁禍首;而如果以成本效益而言,很難找到與核能相比擬的替代方案,但核能利用仍有其他問題存在,例如核廢料處理、輿論強烈反感、恐怖份子可能使用核武或髒彈等。

諾貝爾表示,太陽能、風力、生質燃料發電等替代能源的供給量僅佔少數,必須投入許多資源、甚至要耗費數十年,才能扭轉此一局勢,根據他的觀察,台灣已具備製造太陽能板既有基礎,最適合台灣發展的應該是太陽能發電技術。

事實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台灣遲遲未能上路,讓許多歐洲人難以理解。主要原因在台灣島陽光、風力都充沛,條件上理當比歐洲國家更適合發展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前二十大風力發電市場有十三個位於歐洲。歐洲各國政府大手筆補貼新能源市場,歐洲風力發電機市場規模可能在二○一五年高占到全球總數的四十%。

風力發電 歐洲綠能火車頭

歐洲聯盟堪稱世界上最致力於減碳節能的國際聯盟體,風力發電尤其被看好,由其帶動的再生能源產業更成為火車頭產業,一路上衝到一百五十億美元水準,比二○○六年的規模大上三分之二。

太陽能板 德出口主力產品

德國再生能源法在上世紀末上路後,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等已成為德國最具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十年多來德國綠色產業創造出三十萬人的就業市場,僅次於傳統的機械和汽車業成為全國第三,一年可達營業額約三百億歐元。

丹麥十年節能計畫先在邊島試行風力發電,目前自然風力已經完全代替傳統發電;歐洲最大的海岸風力發電廠也已經在蘇格蘭興建,價值六億英鎊的風力發電廠將逐步安裝一百五十二座風力發電機,負擔超過二十五萬戶家庭的電力。

姚江臨:英華威要撤資 得便宜賣乖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09.04.15

台灣最大風力發電業者、德商英華威集團日前揚言,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院本會期再不過關,該集團將停止在台投資。台電勞工董事姚江臨昨天抨擊,英華威在台投資已占盡好處,竟還威脅政府,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姚江臨表示,全台適合開發風力發電的地點都被英華威壟斷,從桃園、新竹到彰濱工業區,台灣西部風力走廊裡,英華威至少擁有七、八十座風力發電機,英華威在台占盡好處,為何絕口不提?

英華威抨擊台電收購再生能源價格太低,每度電僅二元,應提高至三點五元才合理。姚江臨不滿指出,台電對民間電廠發電皆保證最低廿年收購年限,一座風機裝置成本分廿年攤提,平均一度電成本僅一點四元;台電已用二元收購,比攤提成本價高出零點六元,英華威為何還不滿?

姚江臨說,英華威這次的大動作,是將德國銀行團不支持的融資案,歸責給台灣政府。英華威投資前應做風險評估,外商公司不應該在台灣賺了錢就拿回國、不賺錢就要台灣政府埋單。

英華威副總王雲怡昨天回應,認為台電工會的指控「不公平」。她說,英華威在二千年就來台灣投資,英華威率先開發風電,台電不能指控他們占盡便宜。

至於收購電價高低,王雲怡表示「不想爭辯」,只說如果在台灣風力發電那麼好賺,那為什麼到現在只剩英華威在苦撐?台塑之前有評估過,後來沒有投入。

王雲怡說,他們事先有做投資的風險評估,但唯一錯估的就是太相信台灣政府,「如果什麼都要我們風險評估,那政府做什麼?」

英華威昨天大動作在媒體登廣告,強調發展風力發電不只是英華威的事,而是全台灣的事。

【2009/04/15 聯合報】

風車巨人 發電侏儒

【聯合報╱辜尹銘/教(台北市)】 2009.04.15

選在全國能源會議召開前夕,台灣最大風力發電公司發表聲明,表示如果「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不通過,就要終止在台灣的一切投資。一片硝煙中,有人報告馬總統,有人嗆聲劉院長,立法院也傳出有「太陽派」、「風派」與「能源作物派」的戰爭,磨刀霍霍,攻向傳聞中的「核能復興派」。

也許我們該問的是,到底什麼原因使得包括風能在內的再生能源一再鎩羽?是不是台灣的天然條件本身就不適合發展呢?還是技術落後,成本昂貴呢?

以經常被當模範生的彰濱工業區風力發電為例,這幾年的發電容量是裝置容量的三分之一,看來投資報酬率偏低。因為風力不穩定,發電量時高時低,台電常還要建造相配合的火力發電廠以作支應,藉以維持電力穩定供應。這好比派個後備役傷兵上戰場,旁邊還得配上一個穩健的常備役時時扶持。

德商英華威公司抱怨目前台電的收購電價太便宜,每度電才新台幣兩元,「收購價格至少要三點五元才合理」。我趕快查了一下我的電費,發現一度電的基本電價是二點一五元,看來答應了英華威需索的價碼,我們小老百姓的電費是非漲不可了,否則台電公司不是賣一度電賠一度電?

我又查考了一下近十年的科學文獻,換算了一下,各國的風力發電成本每度電大約新台幣兩塊五到四塊之間,看來台灣若要維持目前的便宜電價,就不可能用風力發電。其他的再生能源也好不到哪裡去:生質能三元五角,水力三元上下;而太陽光電最貴,每度電從十元到廿元不等。相對而言,傳統的發電方式便宜多了,煤炭、石油與核能都在兩元以下,尤其煤與核能甚至可以低到一元以下。除非大家決定要漲電價,否則沒有再生能源的空間。但是工業是台灣的命脈基礎,肥了櫻桃,瘦了芭蕉,台灣能源的這個算盤究竟經該怎麼打?

我又算了一下,台灣每年每人平均用電量為一萬度,其中來自風能發電與太陽光電的總共只有三百度,真是杯水車薪,沒小路用!他們的積弱不振應該有先天性的因素,不能老怪政府或台電吧。台灣風力發電的尖峰是冬天的夜裡,而非夏天白天的用電尖峰,真不湊巧。而夏天用電尖峰,風機最大出力反而只有裝置容量的百分之八。好比我僱請工人趕工,大家忙得不可開交的緊要關頭,這「風字營」的一百個工人有九二個罷工怠工,你還要繼續聘僱他們嗎?

全國能源會議開幕的前夕,看這一場因風能而起的能源大戰,讓我想起西班牙文豪賽萬提斯寫的「唐吉珂德」:年邁鄉紳,讀多了騎士小說,帶著僕人桑丘,踏上征途,卻將風車當成巨人,把羊群誤作大軍、紅酒流成戰血,矛頭沒有刺偏,卻總是昧於現實,誤認敵人。就像海邊巍然聳立的風機,大則大矣,但畢竟只是發電的侏儒,扶不起的阿斗,扛不起台灣能源永續的重任!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本文選擇扮演僕人桑丘的角色,既不討好,也不討喜,但是,認清現實,才能永續。

遠東打造 世界首座寶特瓶展館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2009.04.15

全台首座寶特瓶大樓將在台灣誕生!遠東集團近期大動作以集點、贈品等方式向民眾回收使用過的寶特瓶,打算用來打造世界第一座以寶特瓶為建材的展覽館,成為建築界的「台灣之光」。

四月廿二日是地球日,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也即將到來,環保署串連兩大環保節日為「地球環境季」。

環保署指出,「地球環境季」下周起跑,暖身活動是請民眾回收寶特瓶,配合遠東HAPPY GO卡舉辦「一瓶換一點」活動,計畫回收一百萬個寶特瓶,在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打造遠東環生方舟。環生方舟展館外牆建材全數使用回收再製的寶特瓶。

「與傳統建材相較,寶特瓶外牆不僅造價較低、隔熱性高、碳排放量還不到傳統建材的十分之一。」負責設計展館的小智研發公司總設計師黃謙智表示,像飲料、食品等一般回收再製的食品用塑膠製品中,真正的回收的僅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若用在建材上,回收比率可提升到三至六成,但過去未曾有人嘗試過。」

「遠東環生方舟的寶特瓶外牆為PET材質,牆面至少九成可以回收再利用。」黃謙智指出,由於回收的寶特瓶大小、軟硬度不一,遠東集團將回收後將打碎後重新輸出,製成大小相同、硬度更高的七公升六角柱型寶特瓶,「還可視氣候決定瓶內是否裝水調節溫度。」

遠東環生方舟樓高三十米,約九到十層樓,寬八十米。外牆裝LED燈,展館在晚上會成為發光體。屋頂的太陽能光電系統可供應展館部份電力。

展館旁的水池同樣大有學問,既降溫又環保。黃謙智指出,一般建築物中有三至四成以上的營運成本耗在降溫上。

遠東展館從外觀看,如同漂浮在水面上,地面水池還有調節室內溫度的功能。「與室外溫度相較,估計可降低三到四度,達到節能目的。」

【2009/04/15 聯合報】

劉揆:公共工程經費 1成推動綠建築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9.04.15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邀集工程會等首長,會商落實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指示工程會研訂相關機制,讓未來所有公共工程發包,至少應有百分之十的經費用在綠建築與生態維護上,藉此擴大培植太陽能光電等產業。

劉揆昨天上午邀集工程會主委范良銹、內政部長廖了以、營建署長葉世文、新聞局長蘇俊賓等首長會商。

工程會表示,所謂綠建築或工程,範圍如何訂定,要以什麼做為衡量標準,將邀集內政部、交通部等相關單位討論。

范良銹表示,工程會初步推動的構想,一個未發包的公共工程,從規劃設計開始就要管控有無落實綠色概念,之後工程施工、查核,以迄工程完成後的維護與監督,都要注入節能減碳的概念。

【2009/04/15 聯合報】

重啟核能》贊成者:低碳政策不得不的選擇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4.15

行政院長劉兆玄揭櫫「低碳能源」政策,由於擔心「核電復辟」,環保與反核團體上午也在全國能源會議場外抗議。不過,熟悉國內能源政策與產業狀況的台灣綜合研究院代理院長吳再益表示,核能發展是「低碳能源」政策下不得不做的選擇,全國能源會議也會討論現有核能發電機組延役問題。

二次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反核與環保團體很擔心「核電復辟」,會議做出現有6部核能機組延役決議,所以繼日前的反核活動外,上午更在全國能源會議場外抗議。

參與全國能源會議、立場反核的前行政院長游鍚堃表示,核能不可能成為台灣產業,只有太陽能發電才會成為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如果核能機組延役,不僅違背以前全國能源會議的「非核家園」決議,更違反環境基本法。

不過,吳再益表示,政府既然要在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0年水準,這相當於要將原本100單位的二氧化碳量減至45至40個單位,所以一定要產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降低消費端的能源使用。

降低消費端的能源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價格合理化,這在國際的經驗大約占減量的45%,但在台灣的占比可能會小於45%。

他說,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能源價格合理化外,最重要就是發電上要多使用再生能源、天然氣發電,同時提高核電容量因素以及發電能源使用效率。

吳再益表示,台灣目前低碳發電占全部發電約42%,若要降低二氧化碳減量,就必須要將低碳發電比率提高至55%,而核能在發電過程中基本上沒有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是我們不得不做的選擇。

對於全國能源會議會不會觸及核能發電議題,吳再益說,據他的了解,在低碳能源議題時應該會觸及到現有核能機組延役問題,但應該會迴避「非核家園政策」,以免發生爭議。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表示,工商界不會排斥核能發電,但對於綠色能源也歡迎。

【2009/04/15 聯合晚報】

學者說:發展再生能源 要評估效益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4.15


全國能源會議今天召開,德國風力發電業者傳出將撤資,讓再生能源政策再掀爭議。學者呼籲,「能源政策」、「能源安全」不能跟「能源產業」混為一談。

經濟部主導的「全國能源會議」今天召開,國科會推動的「能源國家型計畫」也將在月底拍板。兩場重量級的國家能源政策諮詢會議「強碰」,不難嗅出能源政策「產業」與「研發」誰掛帥的角力戰氣氛。

過去台灣能源政策一直是經濟部主導,多是產業導向,經費研發綁推廣示範。上次能源會議喊出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到九十九年要衝上二一五九MW的口號,有學者譏為天方夜譚,因為沒有研究清楚台灣環境的限制,至今也只達到目標的一成五。

原能會主委蔡春鴻上月在全國能源會議預備會中呼籲,應先檢討過去兩次能源會議的執行成效,但該建議並未納入此次議程。蔡春鴻表示,再生能源不能隨著業者「喊價式」地要求占多少發電比率,「政策背後需要研究支持」。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發展再生能源,「推廣使用」與「產業發展」不能混為一談,目前不含水力的再生能源占能源總供給不到百分之一,「成本偏高是主因」,太陽光電的成本每度就高達十七到廿三元。

梁啟源認為,發展再生能源應該要評估效益,以及減碳等外部效益,如果不合標準就不該大規模推廣。他認為台灣推廣太陽光電「不是很理性的考量」,因為台電一度電兩塊多,但太陽光電可能要廿元;政府可以挹注研發經費,讓產業有國際競爭力,而不是花大錢在台灣推廣使用。

再生能源無法像火力發電成為基載電力,不穩定是一大障礙。能源國家型計畫主持人李嗣涔以風力發電為例,表示如果台電蓋風力發電廠供給一個地區的電力,勢必要在旁邊蓋一座相同規模的火力發電廠備用,才能確保正常供電。

【2009/04/15 聯合報】

名家觀點》尋求雙贏的綠能經濟方案

【經濟日報╱李鍾熙(工研院院長) 】 2009.04.15


四年一度的「全國能源會議」今、明兩天召開,時值金融風暴,全民重新省思生活方式、產業面臨轉型之際,此次會議格外具有時代意義,期盼會後政府能提出振奮人心的行動方案,引領台灣邁向綠能經濟的新世紀。

此次會議分四個議題進行討論。為周全起見,主辦單位安排了多場預備會議,邀請產官學研代表參加,廣泛收集各方意見。正如往年會議一樣,節能環保與產業發展總是陷入對立,難有共識,因此若能從尋求「環保經濟雙贏」的角度,來研提建議方案,應該較易凝聚共識,付諸實現。

先就能源供需體系的改變來看,從目前以大型電廠為主的「集中式」,走向廣納各種再生能源的「分散式」能源系統(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趨勢已經相當明顯。在分散式系統中,分處各地的多樣化能源,都可經由輸配網路的聯結、匯聚共用。例如連結各別家庭的太陽能、工廠的汽電共生、農莊的風力發電,以及社區的生質能源等,雖然個別規模小,但數目眾多,總和十分可觀。

分散式能源系統的核心就是智慧電網(smart grid),運用綿密的輸配電網、儲能設備及精密的資通訊管理技術,將各類能源作最有效的連結配置。

此外,在用戶端搭配的數位先進電表(AMI, advance metering infrastructure),以及連結家中具有節能功效的智慧家電(smart appliances),不但可以即時提供用電資訊,有助供需調配,也能時時提醒用戶節約能源,進而改變用電行為,促成持續而全面的能源節約。

除了智慧電網和電表等基礎設施外,分散式能源系統還要有「時間差異電價」及「雙向電能買賣」機制,才能真正有效調配共用各種不同時間、不同來源、不同形式的能源,並調節尖離峰用電,大幅減少備載發電。這對再生能源特別重要,以太陽光電為例,由於通常有陽光可發電的時段,與用戶本身需要用電的時段未必吻合,因此只有將陸續產生的電力賣回電網才有效益,裝設太陽光電的投資也才能回收,太陽光電才有普及化的可能,風力發電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建構智慧電網系統及電力回購機制,對推動太陽、風力等再生能源及鼓勵持續全面節能減碳多麼重要。而促成電力回購的主要動力就是已經延宕六年的「再生能源條例」,相信若能順利通過實施,將對推動綠色能源大有幫助。

美國歐巴馬總統在他的振興經濟方案中,就承諾在未來兩年內投入110億美元,以智慧電網促進全面節能減碳。率先建置具未來性的智慧電網及先進電表,不僅已成先進國家指標,也能開創智慧型節能服務業,帶動再生能源產業,並開啟一波智慧型家電新商機,促成環保與經濟雙贏。

新政府上任後,積極以節能減碳作為施政重點,值得喝采。更期盼藉此全國能源會議的召開,進一步提出加速建置智慧電網和先進電表的政策,並及早通過實施「再生能源條例」,進而帶動太陽光電、風能、智慧家電等新能源產業。相信這種具未來性,又能兼顧環保與經濟雙贏的行動方案,必能引領我國邁向綠能經濟的新世紀。

【2009/04/15 經濟日報】

儲電配套 改善再生能源罩門

【聯合報╱楊家豪/產業分析人員(北縣新莊)】 2009.04.16


發展再生能源,發電量不穩常是被批評的罩門之一。的確,東北季風不是每天在吹,台灣上空也不可能永遠沒有一片烏雲。消費者是無法容忍斷斷續續的供電品質的。所以大家就會認為,與其多蓋一座傳統電廠當備援,還不如一開始就放棄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

但問題並非無解,其他先進國家早已發展出多種儲備電力的技術,並逐漸運用在新一代的供電網中。讓再生能源的供電曲線「削峰填谷」,把風力和太陽能電廠運轉順暢時產出多餘的電力儲存起來,留待無風或陰天時再來運用。不僅提升供電品質,也削減了對多餘風力發電機組和太陽能面板的投資,和蓋傳統備援電廠的成本。例如愛爾蘭在Sorne Hill 32MW的風場中安裝了2MW的全釩液流電池。日本也在青森縣六所村51MW容量的風力發電廠中,配置了高達34MW的鈉硫電池。

誠然,新技術的推動一開始總要投入大量成本。像鈉硫電池目前的成本高達每千瓦二千五百美元,廠商還在朝每千瓦一千五百美元的目標努力中。雖然台灣在精密機械和化學基礎的儲電技術上遠遠落後先進國,但是未嘗不能在管理運用智慧型電網中,以台灣擅長的電子和通訊技術佔有一席之地。如何運用儲電技術等配套工具讓台灣有個更適合發展再生能源的環境,一方面節能減碳,另一方面達到產業升級和提升供電品質效果,就端看政府和廠商有沒有魄力和遠見了。

報告總統:我把再生能源趕走了

【聯合報╱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2009.04.14

在全國能源會議前夕,台灣唯一一家大型的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即將告別台灣,坐實了這次全國能源會議「核能排擠一切再生能源的可能」的假設。經濟部、台電、環保署等單位可以大聲說:「報告馬總統,我們已經把再生能源趕出台灣,台灣未來就只能靠核能了!」

在全國能源會議之初,有識者看了議程,就知道媒體報導這次是一場「核能復興」大會,再從國科會的報告「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中,說整體能源產業技術有待提升、欠缺關鍵技術、欠缺系統整合技術、欠缺市場應用實績、我國能源產業規模不足,這已經表明了「惡意中傷再生能源」的立場,好像台灣的核能就沒有這些問題。或許國科會還應該再加上一條「再生能源廢料尚無出路」,這樣才能讓再生能源和核電「等量齊觀」。

事實上英華威被迫離開台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台電的購電價格只有二元,而台電二○○七年的風力發電成本是二點五七元,這代表台電在揩英華威的油,理由是當年的合約是這樣簽的,完全沒有考慮到這幾年的變化,台電甚至以一度五元的高價購入天然氣,而天然氣還是會排放出二氧化碳,比風力多得太多了。

另外,環保署嚴苛的政策,也讓英華威死了心,上周環保署公聽環境影響評估認定標準草案,明確把海岸線五百公尺設風機就要做環評列入,這增加了行政干預的機會。為什麼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的環保署,不劃出再生能源專業區,讓各種風力、地熱、潮汐、太陽能的場域劃出來,讓再生能源業者在總量管制中進行?細看內容,赫然發現,新的環保署認定標準把再生能源的管制,比核電廠還多,這也是一個台灣奇蹟。

消費者有權力購買再生能源,這時候消費者,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為了後代子孫,我們應該大聲說:「給我再生能源,其餘免談!」

能源會議 擁核反核餓肚子激辯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朱婉寧/台北報導】 2009.04.16


全國能源會議果然成為擁核與反核的戰場,雙方各抒己見,第一個議題就激辯超過四小時;直到下午三點半,主席才宣布休息「吃午飯」。其間,連「核廢料是否該放在總統府」的提案,都引起熱烈論辯。

支持繼續發展核能的代表多著眼於再生能源現在就算盡全力發展,占總發電量的比率也十分有限,核能應該要做為邁向低碳社會的過渡性能源。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系教授李敏支持台灣應傾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但做了之後,能源需求是否能被滿足?」他認為核能除了可以減低二氧化碳排放,燃料的成本也較穩定。

台電工會代表簡福添指出,沒有一種能源選項是完美的,從務實的角度看,應該要發展「一籃子均衡的組合」,台灣國土面積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所有再生能源大約能供應一○六億度電,但去年台灣全島需要的電量是二○五二億度。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反對將核能列入低碳社會的過渡選項,因為核廢料容易造成安全威脅,成為恐怖攻擊目標;且若推廣核電,會壓抑其他再生能源發展空間。他認為發展綠色產業不但可以讓台灣有能源自主的空間,還可增加就業機會。

立委田秋堇表示,全球鈾原料大概只能維持四十到五十年,而台灣斷層密布、地震頻繁,不適合蓋核電廠。「核能不應有貴族、賤民之分」,她提議將核廢料放在用電最多的地方。會中也有反核人士提案,將核廢料存放在總統府。

台電昨天也成為反核人士砲轟焦點,董事長陳貴明認為沒有經過科學理性討論,不該把再生能源的比率訂得過高,否則只是「盲目喊價」;反核代表馬上回嗆:「如果台電做不到,就換別人做」。

【記者朱婉寧、李承宇/台北報導】外傳台電將在全國能源會議結束後,很快向原能會申請六部核能機組延長運轉,但台電及原能會昨天雙雙否認。台電主管表示,在減碳目標下,核能機組延役確實是最可行的方向,申請最快將於一年內提出,但不會是這幾天。

【2009/04/16 聯合報】

馬促溫室氣體減量 工商界反彈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4.15

馬英九總統上午在能源會議中宣示,善盡國際公民責任,在能源使用要節流、淨源。他說,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在2016年至2020年排放量要降到2008年水準,2025年降回到2000年水準,2050年排放量更降至只有2000年的一半。馬英九說,他知道這是雄心勃勃不易達到的目標,但若沒有規畫,工作就不可能起步。

馬英九說,世界195國有181個國家簽訂京都議定書,我們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社會,不但不能逃避,還應積極回應,在必要範圍內,讓我們不能參與但與我密切相關的國際公約,成為國內法。

工商界反對溫室氣體減量法,六大工商團體下午為此拜訪行政院;官員表示,節能減碳是政府的目標與政策,溫室氣體減量法是達到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至於如何執行,政府會多聽各方的意見。

此外,馬英九在會議中提及綠能產業時,只點出光電和LED兩項,讓其他綠能業者憂心被排除。官員澄清說,總統提的是台灣有較好技術發展、競爭力的產業,包括風力發電等其他綠能產業,政府都不會排斥。

馬總統表示,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能源水使用效率每年要增加2 個百分點,能源使用密度在2015年時要比2005年降低20%,2025年要比2005年降低50%。他指出,今年2月21日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率 -2.97%時,政府就決定未來六大產業發展方向,其中就包括綠能產業太陽能發電產業與LED產業。

馬英九指出,政府將在雲嘉南造林6萬公頃,並在嘉義、屏東、花蓮各推超過1000公頃平地森林公園,改善地層,並可與企業減碳相結合。

【2009/04/15 聯合晚報】

帝國大廈砸6.6億 拉皮減碳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04.08


過去數十年來聳立在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現在正進行節能減碳整修工程,希望成為新世代環保建築代表。

這項耗資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億6000萬元)的計畫,預期會使整棟大廈每年節省能源費用440萬美元,並在未來15年減少其二氧化碳排放10萬5000公噸,相當於1萬7500輛汽車每年的排放量。

美前總統柯林頓的基金會協助此計畫,他和紐約市長彭博6日在帝國大廈80樓宣布計畫,表示希望帝國大廈這種改變成為全世界建築物的榜樣。

專家說,讓高達381公尺的帝國大廈等老建築物變得更加環保,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重要的一步。在紐約市,超過90萬棟建築運作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紐約市總排放量的79%。

帝國大廈計畫中的整修,包括把該大廈6500個窗戶全部更換為可減少夏天吸熱、冬天熱量流失的絕緣玻璃;在暖氣散熱器後面加強絕緣以提高能源效率;同時還要修改大廈的通風、冷卻水和照明系統。

帝國大廈的興建歷時一年又45天,在1931年落成開放。環保整修工作預定在2010年底完成,比建築此大廈花的時間還長,帝國大廈所有的節能減碳計畫預期在2013年底完成。

【2009/04/08 聯合報】

經濟會反轉 暖化不歸路 綠色革命找商機

【聯合報╱彭啟明/氣象主播(台北市)】 2009.04.16

全球暖化議題受到重視,許多人都會想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其實他的搭檔前總統柯林頓也做了不少貢獻。上周他到紐約,和紐約市長彭博宣布帝國大廈的節能改造計畫,預計要花兩千萬美元,在四年內把帝國大廈能源消耗減少四成以上,預估每年可以省下四百四十萬美元成本。帝國大廈的改造將證明,無論大樓有多高,歷史有多老,都可以採取措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

仔細看看帝國大廈的節能減碳措施,其實很簡單,包含窗戶翻修、暖氣效率、照明及插座升級、空調更換、冷氣主機翻新、升級自動控制系統及能源管理系統等,這些都是很基礎簡單的工作。而在柯林頓的推動下,全球有四十個大都市透過銀行綠色貸款來獎勵大樓更新,增加了就業率,更可以降低能源的浪費,省下的錢可以來支付貸款。

相對的,國內六大工商團體在全國能源會議前就公開反對「溫室氣體減量法」,昨天更面見行政院長表達訴求。六大工商團體表示,台灣的減碳標準遠高於美歐等國,減碳會讓國內經濟嚴重倒退,並增加失業率。這和事實明顯有些誤差,台灣過去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成長量高居世界第一名,依照國際減碳標準也面臨極大的壓力。以全球趨勢來說,政府減碳目標頂多是開發中國家的標準,而且還是屬於後段班,就環保來說,根本看不出台灣身為地球村一份子努力的決心,和歐美更相差一大截。

隨著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宣示要重新回到氣候變遷的談判桌上,並取得世界主導權,全球減碳的潮流勢必無法擋,只有越早面對才能夠提高競爭力,企業也可透過節能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綠色貸款也是政府及銀行可以學習的方法。如果節能減碳只是人民的責任,就算每個人都很努力省能,工商團體沒有一起來做,一切都只是空談。

從經濟的循環來看,景氣有高有低,未來全球景氣可能是V、U或悲觀L型,終究還是會回升,但氣候學家對近百年來溫度上升到二一○○年的預估,卻是一致認為將持續上升。從過去百年歷史來看,經濟景氣終會反轉,暖化卻是條會造成氣候異常震盪、溫度上升的不歸路。請大企業家們深思,地球暖化造成危機最糟的時候,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很多人只看到明天的經濟,但也有些人從綠色革命中重新找到商機,絕對不要只看到目前短暫逃避的「商」機,卻帶來地球無窮的「傷」機。

多收電費談不攏 綠色電價年底推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4.16

配合永續發展政策,台電繼推動再生能源發電之後,將仿效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考慮實施「綠色電價」制度。據有關主管透露,「綠色電價」基本上已研擬具體方案,只要與能源局就「多收電費」要如何處置的問題釐清後,今年底前可能會實施。

全國能源會議今天繼續第二天的會議,上午有關「能源價格與市場開放」議題,在建立合理電價制度的報告裡,就建議建立「綠色電價」,以推動綠色電力。

專家指出,燃煤、燃油與燃氣發電,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等廢氣排放,導致地球溫室效應問題,因此近年來各國都積極推展再生能源發電。可是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比一般傳統發電高,成為電力公司營運成本的負擔。

「綠色電價」制度是一種提供民眾或企業認購「綠色電力」的機會,讓電力公司更有能力發展再生能源發電。據了解,台電內容研擬的「綠色電價」,由於擔心「窒礙難行」,所以初步方案的每度電比正常電價貴20%。不過,由於購買「綠色電力」是一種對環境保育的付出,有人認為應考慮將價差拉得更大,甚至是一倍以上。

【2009/04/16 聯合晚報】

諾貝爾:太陽能板節能 適合台灣

【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台北報導】 2009.04.16

諾貝爾慈善信託基金會總裁諾貝爾(Michael Nobel)昨(15)日指出,石化能源快速消耗,政府應該實施以「棍子與紅蘿蔔」獎勵節能減碳的政策,太陽能板、自動化與節能是最適合台灣的方式。

諾貝爾昨日來台參加由行政院主辦的全球能源會議,並且以「替代能源:全球觀點下政府、產業與科學家的角色」發表專題演講。

諾貝爾在會後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去年油價狂飆到每桶142美元時,他高興地想:「很好,繼續衝上去吧。」因為這樣一來,各國才有強勁的誘因,去進行節能與替代能源方案。

諾貝爾說,各類替代能源各有優缺點,而且必須有發展的條件。例如風力就是丹麥與德國的天下;以台灣的科技條件來說,可能比較適合太陽能板。此外,自動燈光與溫濕度調節也是可以發展的項目。

諾貝爾指出,傳統的石化能源終將用盡,除了提升使用能源效應以外,歐盟各國依照本身不同的條件,都有發展替代能源的時程表,大都是以20%為目標,規定若干年後,替代能源要占總能源消耗的20%,目前歐盟各國替代能源的比重估計不到5%。例如,西班牙陽光充足,太陽能是發展重點;英國多風,致力風力發展。

【2009/04/16 經濟日報】

能源會議能端出點成果嗎?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4.15


今天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在公共論壇顯得靜悄悄。回想起去年下半年原油大漲的那段日子,內閣官員人人言必稱「節能減碳」,大家都在表演脫西裝、騎單車的「環保秀」,至今到底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答案是不知道吧!

可以看到的是:與節能減碳最直接相關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早在六年前就送進立法院,已經過了十六個會期都沒通過。再加上已投下三億歐元要在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的德商英華威,日前公開宣布要撤資,彷彿就是要讓今天開幕的能源會議難堪。

再生能源議題並不是遲到今天才熱門。早在八年前民進黨停建核四之際,就搬上檯面討論了。那時節,核能發電已被妖魔化;火力發電則因為要進口燃煤,又會增加排碳量,絕對是「政治不正確」;再加上興建水庫的年代已過去,水力發電當然也不流行。最後剩下的選項,就是太陽能、風力與生質能了。民進黨標榜「非核家園」,當然想開發這一塊,送出了再生能源條例,德商英華威也就是那段期間進入台灣的。但從結果看來,顯然是白忙一場。

對英華威要撤出台灣一事,經濟部長的反應很有意思,怪他們沒做好風險評估,好像並沒有要強力挽留的意思。再加上環保團體雜音四起,凸顯這背後的因素不單純。

攤開來說,此事背後的關鍵還是利益分配,與立法院效率不彰沒多大關係。不管是太陽能、風能還是生質能,一旦成為政策鼓勵標的,背後就會夾雜龐大的政治、經濟利益。據了解,有意在此一產業分一杯羹的業者,有的藉立委施壓,有的挾環保團體自重,各方角力擺不平。其結果,一部人人曰重要的法案就躺了十六個會期,連以綠色執政為標榜的民進黨都沒能讓它落實,何況是包袱更重的國民黨?

 能源問題,已非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執行力的問題。鄰近的日本,再生能源的開發早有所成。後起的中國大陸,不管是在內蒙開發太陽能,還是在天津開發風力發電,都已出現具體成果。我們呢?依舊還停留在口頭倡議,開會吵架,法案睡覺,至今一事無成的階段!「全國能源會議」能得到什麼成果嗎?大家等著看!

【2009/04/15 聯合晚報】

重啟核能》贊成者:低碳政策不得不的選擇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9.04.15

行政院長劉兆玄揭櫫「低碳能源」政策,由於擔心「核電復辟」,環保與反核團體上午也在全國能源會議場外抗議。不過,熟悉國內能源政策與產業狀況的台灣綜合研究院代理院長吳再益表示,核能發展是「低碳能源」政策下不得不做的選擇,全國能源會議也會討論現有核能發電機組延役問題。

二次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反核與環保團體很擔心「核電復辟」,會議做出現有6部核能機組延役決議,所以繼日前的反核活動外,上午更在全國能源會議場外抗議。

參與全國能源會議、立場反核的前行政院長游鍚堃表示,核能不可能成為台灣產業,只有太陽能發電才會成為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如果核能機組延役,不僅違背以前全國能源會議的「非核家園」決議,更違反環境基本法。

不過,吳再益表示,政府既然要在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0年水準,這相當於要將原本100單位的二氧化碳量減至45至40個單位,所以一定要產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降低消費端的能源使用。

降低消費端的能源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價格合理化,這在國際的經驗大約占減量的45%,但在台灣的占比可能會小於45%。

他說,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能源價格合理化外,最重要就是發電上要多使用再生能源、天然氣發電,同時提高核電容量因素以及發電能源使用效率。

吳再益表示,台灣目前低碳發電占全部發電約42%,若要降低二氧化碳減量,就必須要將低碳發電比率提高至55%,而核能在發電過程中基本上沒有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是我們不得不做的選擇。

對於全國能源會議會不會觸及核能發電議題,吳再益說,據他的了解,在低碳能源議題時應該會觸及到現有核能機組延役問題,但應該會迴避「非核家園政策」,以免發生爭議。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表示,工商界不會排斥核能發電,但對於綠色能源也歡迎。

【2009/04/15 聯合晚報】

強制減碳標準高 工商界喊苦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陳曼儂/台北報導】 2009.04.15


工商界關切的溫室氣體減量法,環保署長沈世宏與政委蔡勳雄,昨天向行政院長劉兆玄報告指出,溫室氣體的減量依三個階段進行,從揭示、登記使用能源,到早期減量標準,以迄強制減量,工商業界最在意的應該是強制減量這部分。劉揆今天將向工商界說明,表達政府會與產業界會商,再訂出「減量期程」。

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協會、工業協進會和電電公會六大工商團體今天將面見行政院長劉兆玄,將表達「溫室氣體減量法」的高標準將讓企業界生存困難。

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表示,全球不景氣,還要實施溫室氣體減量法,對相關產業傷害很大。工總也表示,歐美都沒有將溫室氣體減量期程訂在母法裡,希望環保署勿將期程訂死,根本之道應是提高能源效益、採取最佳製程設備與操作方法、研發不排放碳的能源科技。

【2009/04/15 聯合報】

巨大成立旅行社 推廣鐵馬遊

【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墾丁報導】 2009.04.12

巨大集團將跨足觀光旅遊業,轉投資成立的捷安特旅行社將於5月掛牌營運,除為國內自行車族規劃國內外自行車旅遊行程,也計劃帶外籍旅客來台灣騎自行車。

捷安特總經理何友仁表示,捷安特是申請甲種旅行社,現正送件交通部觀光局審核。何友仁預估,旅行社初期每年可為捷安特帶來1億元以上營收;但他強調,營收多寡不是重點,打造自行車生活才是集團最終目的。

配合集團跨足觀光旅遊業,巨大董事長劉金標近日將與華航簽約,共同爭取國內外自行車旅遊商機,華航將提供自行車運送的專案優惠。至於捷安特與雄獅旅行社的合作,也會持續加強,目前雄獅旅遊團的自行車騎乘活動,是由捷安特負責。

捷安特看好兩岸小三通商機,預計下半年推出「小三通自行車行程」,規劃二天一夜的金門─廈門自行車之旅。

何友仁說,從金門搭船到廈門很方便,廈門沿海有數十公里的自行車道,路寬三米多,騎起來很舒服,是值得推薦的行程。

在自行車運動健身熱潮帶動下,捷安特去年在台灣賣出39萬輛自行車、創造約40億元營收,比96年的23萬台、16.5億元成長1.4倍。今年受不景氣影響,預估全年銷售量約35萬輛左右。

何友仁表示,捷安特在國內大致完成銷售通路布局,未來主力會放在自行車租賃店。目前捷安特全台350個銷售點中,直營店42家,最終不會超過50家;租賃店現有12家,捷安特規劃至少要成立50家,構成完整的租賃網。

國際碳交易我應早加入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9.03.12


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年首度成立「未來碳基金」對抗全球暖化,由於台灣為亞銀創始會員國,經建會建議,未來可由政府結合民間,透過亞銀平台儘早加入國際碳交易市場,並據此強化與鄰近國家的經貿關係。

ADB今年首度宣布成立規模2億美元的「未來碳基金」(Future Carbon Fund),將藉由合作計劃以資金援助或技術移轉等方式,協助ADB的開發中會員國家,減少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再將減排配額移轉給計畫參與者,預計下半年可核發第一件申請案,並於今年10月提供融資,發展以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能源為主的再生能源。

同時,ADB也規劃於今年在亞洲舉辦研討會,廣邀ADB成員國的民間企業參與;政府將於四月中旬舉辦「全國能源會議」,經建會建議,政府可帶頭結合民間力量,積極透過ADB平台、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拓展國內業者商機,並據此強化與鄰近國家的經貿關係。

經建會表示,為達到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目的,京都議定書中制定「聯合履行」(JI)、「排放交易」(ET)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等三種市場交易模式,允許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締約國間,可自由交易溫室氣體減量排放額度,國際間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之為「碳市」。

根據經建會引述世界銀行(WB)研究指出,2007年全球碳市場規模大幅增加到640億美元,比2006年擴大一倍以上;2002到2007年間,CDM 交易的減排配額超過15億噸,累計總值達164億美元;其中多半由歐洲國家主導,經建會認為,政府應該利用這次機會,由亞洲開始盡早加入國際碳市機制。

【2009/03/1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