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今年是國際珊瑚礁年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特稿】 2008.06.12


今年是國際珊瑚礁年,在全球致力於洋生態保護之際,曾經享有珊瑚王國美譽的台灣,卻由農委會於5月22日發布形同開放採珊瑚的管理辦法,並於24日火速生效,這個辦法等於政府對珊瑚保護的全面撤防,是海洋生態保育的「馬上」大倒退。

珊瑚生成不易,是重要環境指標,代表一個國家海洋保育成績,甚至是文明程度的指標,台灣在這方面成績一直不差。墾丁國家公園上個月便才舉辦珊瑚週活動,由小學生潛水揭開序幕,並有大量小朋友參與,無非就是要國民從小深植海洋保育觀念;而墾丁的珊瑚保育工作更讓外國專家驚艷,不遠千里前來取經,美國海洋太空總署更選定墾丁為全球同步珊瑚預警統之一環,這些努力與成就,都將在農委會一紙命令下,被摧毀殆盡,甚且貽笑國際。

馬政府上任以來,從國民黨立院黨團否決國土復育條例、環保署長沈世宏的「電廠設台灣、樹種中國」主張,到農委會的放棄珊瑚,在在令人失望,新政府對這塊土地的經營,難道要從永續不絕走上永「絕」不續?

【2008/06/12 聯合晚報】

應全面推動節能減碳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05


國際油價節節高漲,突破每桶130美元;美國財政部長寶森於日前走訪中東產油國行程中表示:由於原油需求強勁,供應量未見增加,短期內高油價難以舒緩。而且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又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在此雙重壓力下,行政院將於今天世界環境日的院會中,討論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宣示馬英九總統的減碳目標: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6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此乃是開發中國家中最早承諾減量,並列入施政規劃者,實屬難得。

在國際油價不斷高漲的壓力下,台灣過去八年的能源彈性不降反升,自1991至1999年八年間的0.84,2000至2007年升至1.07,顯示能源運用效率明顯下降,與工業國家能源彈性已降至0.5以下相比,高出一倍多。因此能源負擔大幅增加,能源進口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自1999年的2.48%,去年躍升至10.14%,今年第一季更竄升至14.2%,超過第二次石油危機時1980年的最高點13.02%,顯見當前能源負擔之沉重。更由於民進黨前政府凍漲油價半年,新政府上台後,油價解凍一次漲足,引發通膨危機;使實質工資與實質利率均淪為負成長,陷人民於痛苦之中。

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近年來台灣的表現,更是慘不忍睹;台灣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990年的2.4倍,增加速度是全世界最高國家之一,高居亞洲地區第一名,是全球平均值的四倍;平均每人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由於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加,不僅導致日照減少、水旱災頻率大增等大地反撲的威脅,而且以外銷為主的台灣經濟,還將因環境議題面臨國際社會的重大壓力。

台灣近年來能源負擔日益沉重,除油價煤價快速上升外,消耗量也在快速增加,以致二氧化碳排放日增;可從兩方面來觀察。先就能源消耗的需要面來看,過去八年(2000-07)最終能源消耗增加40.4%,而其中工業部門消耗能源增加62.5%影響最大;其次則是商業及住宅部門分別增加38.5%及 23.9%。工業部門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超過其生產增加速度,致工業部門的能源彈性高達1.22,也是總體能源彈性超過1的罪魁禍首。工業部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受到高能源密集工業快速擴張的影響。高能源密集工業消耗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耗比重,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1979年達到38.7%的高峰後,即逐年下降,致第一次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已降至28.9%;顯然這20年已朝能源密集度低的工業發展,減輕對能源的依賴。但第一次政權輪替後的八年,高能源密集工業消耗能源平均每年增加率,自前20年的4.2%,躍升至7.3%,致其占最終能源消耗比重至2007年回升到36.1%。而且由於高能源密集工業的快速發展,致工業部門消耗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的比重,自1999年的49.6%,2006年超過一半,高達52.4%。顯然民進黨執政八年不僅經濟不振,而且產業政策偏差,不但使能源負擔日益沉重,也使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加,被國際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

次就能源的供給面來看;過去八年能源總供給增加47.7%,因民進黨執政當局「非核化」政策的影響,八年間不僅沒有新核電廠的起動,即使已興建1/3的核四發電廠,停工後再復工,完工日期一再延後,因此八年間核能發電僅增加5.5%,而水力發電受到天氣影響,反減少發電7%;因而八年來能源供給的增加幾完全集中在石油、煤炭及液化天然氣三項;而此三項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完全與國際間減碳大勢背道而馳。

面對此一險峻情勢,新政府上台後,急於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而且自總統到閣揆身體力行減碳行動,對全民自會產生教育效果,應予肯定。不過根據上述分析,能源的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除與生活有關的住宅、商業及運輸要節能減碳外,更重要的是產業政策的調整,與核能的興建,已是無法逃避的問題。馬英九總統要在2016-202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今年(2008)水準,即未來八至12年平均排放量,自過去八年的每年增加4.2%,降為零成長。這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課題;行政院除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外,更要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核能發電廠的擴建政策早日落實,否則又是空談,與民進黨執政何異?

【2008/06/05 經濟日報】

世界環境日:政府該有更積極的作為

【聯合報╱社論】 2008.06.05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推動低碳經濟與生活」是全球活動主題。馬總統將正式宣示推動大規模節能減碳措施,希望帶動節能減碳的風氣。不過,以台灣節能減碳進度之落後,甚至仍在持續惡化,若政府光是號召,不做更深刻層面的檢討調整,恐怕只是呼一天口號罷了。

一九七二年,聯合國在瑞典召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及行動計畫,認為人類有足夠能力在不犧牲環境品質的前提下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改善;並將會議召開日六月五日定為每年世界環境日,每年選定一個年度主題積極推動。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踢開碳習慣,推動低碳經濟與生活」。

聯合國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很俏皮且貼切的選用了Kick(踢)這個字;一方面描述出減碳工作的急迫性,表達了對耗能的舊生活習慣的憎惡;另一方面也顯示,若要改正,只不過是舉腳一踢般地簡單,關鍵端看要不要做。聯合國並列舉少開車改用大眾運輸工具、電器不用時要關機而不是待機、改用節能燈泡等隨手可做但一直懶得動手的生活惡習,呼籲大家今天一腳踢開。

世界環境日活動要踢開的「碳習慣」,民生的「住商」及「運輸」應是主要的兩塊。台灣這兩塊溫室氣體排放合計高達百分之三十二,僅次於「產業」百分之五十三左右的排放量。應強調的是,這兩塊的碳排放近年還在快速上升,但政府始終不曾發起節能減碳,甚至連宣導也做得有限。若認真響應世界環境日「踢開碳習慣」,在政府帶頭下求其落實,應能拿出相當不錯的成績單。

近年來政府重經濟而輕環境,以致減碳的成績即便與開發中國家相較也很難看;這兩年一些國際組織的調查,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非但未減,且增長速度去年是全球第一,這個「成績」實在使國人顏面無光。

自一九九七年底京都議定書通過,及二○○五年二月該議定書生效;不止已開發國家,初期未被公約列管的開發中國家也開始做減碳努力;甚至拒簽議定書的美國亦積極減碳,只有台灣幾乎沒有動作,拿「被聯合國拒絕的國際社會孤兒」來合理化沒有減碳的理由,卻也因暫無國際制裁壓力,致推動減碳毫無成績。

「住商」及「運輸」是可立即著手的兩塊,政府除了要積極宣導,更要提供財稅誘因。不管是鼓勵民眾使用無碳燃料車輛,或推動節能的綠建材及綠建築,一定要有財稅誘因。美國鼓勵油電混合車,給予減免高額貨物稅;歐盟獎勵民眾換開清潔汽車,也有強力財稅誘因;但台灣呢?標榜綠色的扁政府只要一談到錢,不管是省油車,或是綠建材、綠建築,一概靜悄悄;然而,沒有誘因,顯示政府推動節能減碳全是空話一句罷了。

「推動低碳經濟」是世界環境日第二個重點,也是政府最不願面對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問題。台灣能源幾乎百分之百仰賴進口,全無條件發展高耗能產業;尤其是以外銷為目標的高耗能產業。花了一大堆運費進口能源,留下可觀的汙染及碳排放卻沒有什麼利潤;就產業政策而言,這完全說不通。扁政府推稱產業百分之五十三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維持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以這幾年台灣的經濟表現,證實台灣完全無視能源短缺、環境破壞的事實。

十年來,在推動節能減碳上,政府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投入,官方一直停留在呼口號階段,甚至迄今未建立關鍵的碳排放登錄制度,各企業、機構的碳排放完全沒有紀錄;沒有紀錄等於無從驗證、比較,徒有漂亮數字任人喊,未能有效減碳幾乎是必然。碳排放不減反增,問題出在哪裡,難道不是一目了然?

世界環境日聯合國定位為環境嘉年華,但在台灣,則絕不能只是一場環境節慶,而應是自今天起無限期推動的新生活運動。

【2008/06/05 聯合報】

碳交易目前無「法」推 別上當

中國時報2008.05.27 【謝錦芳/台北報導】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尚未立法,已有詐騙集團以「碳交易基金」投資報酬率達百分之百為名詐騙一百多人吸金上億元,立委賴士葆質詢金管會有何防堵之道,金管會證期局表示,國內碳排放交易要先完成立法,投資人勿受騙上當。國內的期貨投信最快年底才能推出期貨信託基金投資海外的碳交易商品。

 證期局副局長李啟賢指出,「溫室氣體減量法」由環保局主管,九十六年五月七日經立法院初審,未來必須完成立法後,國內才有碳交易的商品。

 在此之前,投資人若要投資碳交易相關商品,最快年底前會有期貨投信公司推出期貨信託基金投資海外碳交易商品,但目前證期局尚未發出任何期貨投信的營業執照。

 李啟賢指出,若有人兜售碳交易基金,投資人要先確定這是合法在台註冊登記的投信公司,可以上投信投顧公會網站查詢;其次,查看商品的公開說明書,必須由合法業務員銷售。證期局三年多來已移送四十多件不法業者兜售境外基金案,最近一件是四月初有不法詐騙集團以碳交易基金為名,詐騙一億多元。

 他表示,近來歐美地區相繼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量交易市場,包括歐盟氣候交易所(EC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等,自二○○六年起,ECX與CCX已合併在一個氣候交易所旗下並在倫敦證交所掛牌。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若屬於期貨交易,環保署得依溫室氣體減量法指定期交所為合法之交易平台,若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非屬期貨交易,證期局亦可依規定核准期交所經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並由環保署指定其為合法交易平台。

碳權買賣 台灣未公開募集

2008年05月20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


投資當心
為減緩地球暖化、符合全球減碳標準,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各國及不同產業都有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量,若有超過情形,須從交易市場購買更多的二氧化碳額度,從而建構國際間碳交易機制,交易者須為大型機構法人,國際間陸續有幾家公司向投資大眾募及碳基金,進行碳權買賣交易。由於投資門檻高,交易制度複雜,在台灣並未公開募集,只有少數外商銀行以結構債或私募基金方式,開放給VIP客戶。



散戶不適合投資
AIG友邦投顧董事長楊智雅指出,台灣的法規規定,私募基金必須要由投信發行,且每檔基金的參與人不可超過三十五名,也不可公開募集。至於海外的私募基金則要由台灣的銀行、券商、投信投顧代理才可在台銷售,同樣受限三十五人的規定。
這種私募基金不可公開募集,基金相關資訊自然也就不用對外公開,楊智雅提醒,私募基金產品特性與操作策略較複雜,有些投資標的甚至變現性低,且資訊不夠透明,「除非是對於基金操作或是該投資標的頗有認識的自然人,否則一般散戶並不適合。」投資人對於以個人或是海外公司名義來台招募的私募基金,應多加留意是否已在台灣註冊,以免受騙上當。
記者李亮萱

想賺炭權基金 先上網查證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 2008.05.27


碳權交易在世界各國如火如茶展開,依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設定機制,碳權交易原本是國對國,或企業對企業之間,以減低碳排放量為目的交易行為。一般民眾應如何藉碳權交易來理財致富?恐怕仍應從理解聯合國的相關規定著手。

隨著碳權交易市場活動愈來愈頻繁,碳權基金也如雨後春筍成立,碳權基金運作的前提,是必須有能力協助企業碳減量或進行碳權交易,並從中扮演經紀商的角色;此外,碳權基金也可藉由投資環保工程公司,由環保公司協助企業減碳或碳權交易。

當市場有公司標榜要成立碳權基金,或有能力進行減碳技術時,一般投資人可上幾個具公信力的網站,查核這些公司所言是否確有其事。

首先,投資人可以上UNFCCC網站查證,如果一家公司標榜拿到碳權交易額度,可以先從這家公司是否在該網站登錄,再到聯合國認可國家機構,例如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查詢,交叉查證該基金是否確實獲得認可。

一家有意成立碳權基金的公司,必須先在交易國網站公告一周,如果沒有人提出質疑,該公告就會轉往UNFCCC公告兩個月,接受全球專家質疑;如果還是沒人有疑問,就獲得聯合國核可,才能進行買賣,估計要拿到買賣許可證,至少得花上一年半。

在握有碳權資產後,才有資格成立基金,且一定是私募基金,保管銀行也必然會登錄該基金名稱及發行公司。

【2008/05/27 經濟日報】

台灣 建全球最大CO2觀測平台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06.02

監控溫室效應 補上太平洋這塊最後的拼圖

在國科會及環保署支持下,中央大學將結合中華航空公司的機隊、長榮海運的國際貨輪及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從40公里高空到海平面,建構全球最大的溫室效應氣體觀測平台,在全球氣體觀測網上,補上太平洋這塊最後的拼圖。

國科會今天宣布這項重大計畫。主持這項觀測計畫的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王國英興奮指出,這是繼2006年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執行掩星觀測計畫、有助於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後,台灣對全球大氣監測的另一重要貢獻,大大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

全球環境迅速變遷下,二氧化碳濃度逐年攀升,溫室效應導致的大自然災害層出不窮。王國英表示,早在1993年,歐洲科學家及空中巴士即發起「商用民航機大氣觀測計畫」 (MOZAIC),但始終缺少太平洋這條飛行路線。這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畫缺口,終因台灣的加入而補足。

中大結合福衛三號、華航及長榮

王國英說,我國這個觀測計畫將整合福衛三號的掩星觀測數據、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觀測資料及長榮海運的貨輪觀測所得,從海平面到近40公里的高空,建立一個太平洋地區溫室效應氣體的三度空問分布資料,隨時提供國際參考。

王國英透露,波音飛機的觀測任務將從今年底、明年初展開儀器裝設;空中巴士A340-300飛機的觀測任務預計明年夏天啟動,A330則於2010年夏天展開。第一架飛越太平洋上空蒐集大氣資料的我國商用民航機,可望於明年6月從中正國際機場起飛,目的地可能是美國東岸的西雅圖,或北美其他城市。

累積資本 增加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意義非凡

王國英表示,台灣啟動太平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畫,可累積科學研究和國際談判資本,除可避免台灣在全球溫室效應管制的談判過程中被邊緣化,更可增加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意義非凡。

【2008/06/02 聯合晚報】